涅槃经简介
涅槃经简介
《涅槃经》,又称《大般涅盘经》、《大涅盘经》、《大本涅槃经》。北凉昙无谶译,四十卷,十三品。是宣说如来常住、涅槃常乐我净、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成佛等义的经典。《涅槃经》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,约于2~3世纪时成书。晋宋时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,为涅盘学派的本据经典。
涅槃经的译本
《涅槃经》有小乘大乘之二部,小乘之涅槃经,西晋白法祖译,佛般泥洹经二卷,东晋法显译,大般涅槃经三卷,失译,般泥洹经三卷,是为同本异译,说八相成道化身之释迦,于拘尸那城入涅槃前法之状者。是化身佛之实录也。其他中阿含中有涅槃经。说可得涅槃之观行。
大乘之涅槃经,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,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,隋阇那崛多译四童子三昧经三卷,此三本广略不同,然皆为大乘涅槃经之初一分也。其全经为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,称为北本涅槃。后刘宋慧观等再治前经为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,称为南本涅槃。说佛之涅槃,非灰身灭智,佛今虽现入灭之相,然佛身常住不灭。此外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,说佛之附属及入涅槃,荼毗,分骨等事。是为前经后分之补足,故称为后分经。已上数本中,常称为涅槃经者,乃南北二本之大般涅槃经。
涅槃经各家注述
涅槃经玄义二卷,隋灌顶撰。涅槃经疏三十三卷,隋灌顶撰,唐湛然再治。涅槃义记二十卷,隋慧远述。涅槃经游意一卷,隋吉藏撰。大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二卷,隋灌顶撰,唐道暹述,日本守笃分会。涅槃经会疏条目三卷,涅槃经会疏,三十六卷,隋灌顶撰,唐湛然再治,日本本纯分会。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,唐行满集。涅槃经疏私记九卷,唐道暹述。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,缺卷十五,宋智圆述。涅槃经治定疏科十卷,宋智圆撰。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,宋智圆述。科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,元师正排科,可度重订。涅槃经会疏解三十六卷,元师正分科,明圆澄会疏。涅槃经末后句一卷,净挺着。
《涅槃经》各品大意
一、《寿命品》(卷一至三)
说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,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,宣告大众:如有可疑,今可来问。那时众生悲啼号哭,声闻、菩萨四众、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,奉请供养,佛只受优婆塞纯陀的最后供养,并为说施食的果报。纯陀请佛住世,佛为说法,并令他去再办供养。大众又哀请住世,佛也给以慰语,并告诸比丘:应受持大乘,自他安住解脱、法身、般若三法;又为宣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了知常、乐、我、净,离四颠倒。更为迦叶菩萨说佛身长寿的菩萨因行,以平等心视诸众生,如来常住不变易法,世出世间的差别,涅槃即法性义,佛法僧三归依处等。
二、《金刚身品》(卷三)
佛为迦叶宣说如来法身常住、金刚不坏,及成就无量微妙功德,并说成就此金刚身由于护持正法的因缘。
三、《名字功德品》(卷三)
更为宣说此《大般涅槃经》的名义和所具的功德等。
四、《如来性品》(卷四至十)
佛为迦叶先说开示大般涅槃的自正、正他、能随问答、善解因缘义四义,这四义即是一义、空义。次说如来常住不变易义。又如来随顺世间神通变化,已于无量劫中成佛,更示现种种色相化众。次说如来所说实无秘藏,只因声闻少慧,为说半字九部经,迨机成熟,便说大乘毗伽罗论,即如来常住不变易说。次述大般涅槃百句解脱义,又四种人应持此经为世间依。及比丘当依法不依人等四依,佛说与魔说种种差别,众生悉有佛性,九部经中未说犯不犯戒的区别。并分别四圣谛法、四颠倒相、我与无我、三归依处、如来秘藏、众生皆有佛性、十四音字义、一切异法常无常等、佛性常住真实无变等义。乃至闻此经得菩提因,重罪众生得灭诸恶,唯除一阐提。又此经是如来密语,唯有菩萨知其实义。更为文殊师利说佛性非“本有今无”偈,又为迦叶说诸佛、菩萨、声闻、缘觉同一佛性无差别等义。
五、《一切大众所问品》(卷十)
佛受纯陀最后供养,又以化身受大众供养,为纯陀说除一阐提、一切布施的功德;又为文殊说如来说法有余、无余之别;更为迦叶说无余义,及此经所得的功德。更为此三人授记。佛自现身疾,右胁而卧。
六、《现疾品》(卷十一)
迦叶问佛:佛故现有病相?佛起跌坐,放大光明,广为演说如来的秘藏,并说实无有病,大般涅槃是诸佛的甚深禅定。又三种人(谤大乘、五逆罪、一阐提)非声、缘、菩萨所能治,有五种人(四果及辟支)于大乘涅槃有病行处,而非如来。
七、《圣行品》(卷十一至十四)
佛为迦叶说菩萨应修圣行、梵行、天行、婴儿行、病行五种行。次即广说菩萨的圣行,谓于大般涅槃闻思修行,护持净戒,观四念处、四圣谛、知四圣谛的上中二智。又为文殊说世谛、第一义谛、实谛及临般涅槃而转无上法轮的意义。
又为迦叶说二十五三昧。为住无垢藏王菩萨说从牛出乳等五味相生,以形容佛说法次第增胜乃至说大般涅槃。迦叶称赞此经并愿舍身书写流通,佛又为说过去世为雪山童子的为闻半偈而舍身的因缘。
八、《梵行品》(卷十五至二十)
广说菩萨应修的梵行。先说菩萨住七善法,能具梵行。次说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的梵行,更说菩萨能得四无碍,名无所得。又重释“本无今有”偈义,及说三乘、一乘、常、无常等义。又佛所说法,菩萨能知见觉,由于菩萨念佛、法、僧六念处等。次述阿阇世王归佛的因缘,又佛也为一阐提说法,并为阿阇世王说应索心观身二十事等,使发菩提心。以下说《天行品》“如《杂花》(即《华严经》)说”,遂不详说。
九、《婴儿行品》(卷二十)
说菩萨应修婴儿行。谓如来不起(不起诸法相)、不住(不着一切诸法)、不来(身行不动摇)、不去(已到大般涅槃)、不语(虽为众生演说诸法而实无所说),如婴儿等。
十、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》(卷二十一至二十六)
佛为高贵德王菩萨说修行大般涅槃经得十事功德:第一功德得闻所不闻等五事,有不生生、不生不生、生不生、生生四句,乃至不到到、不闻闻等四句,及涅槃的体和因,一阐提也不断佛性,如来常住、菩萨能永断诸漏等。又菩萨观四大、五阴、六入、六尘烦恼、修戒定慧解脱达于常乐我净的经过,又不见佛性的涅槃和见佛性的大涅槃的区别,及大涅槃有八大自在、四大乐、四大净等。次说第二功德得昔所不得等五事。第三功德舍世谛慈,得第一义谛慈。第四功德根深难倾拔等十事。
第五功德诸根完具等五事。第六功德安住金刚三昧。第七功德得以亲近善友等四法为大般涅槃的近因,并明涅槃的八相、六相、断烦恼、化众生、见佛性等义。第八功德断除五阴、远离五见、成就六念处、修习五定、守护菩提心、亲近四无量心、信顺一道大乘、心善解脱、慧善解脱等。第九功德成就信心等五事,并说一阐提断善根而不断佛性,能得菩提。第十功德修习三十七道品、入大涅槃的常乐我净,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大涅槃经,显示佛性,信此经得入大涅槃等。
十一、《师子吼菩萨品》(卷二十七至三十二)
师子吼菩萨问佛性义,佛为宣说菩萨具足智慧、福德二种庄严即知佛性,佛性名第一义空,名智慧,名中道,名佛,名涅槃,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义。次说菩萨具足成就十法,虽见佛性而不明了,佛见佛性明了的原因。又分别解说持戒破戒,佛性的因,众生于佛性有退不退,菩萨修习三十二相的业因缘,众生烦恼系缚,修习戒定慧诸相,乃至于拘尸那城涅槃的原因,及庄严娑罗双树常乐我净义,涅槃无十相名无相,修习定慧舍相能断十相得无相,名大般涅槃,即得明了见于佛性。菩萨成就信心具足等十法,能明见涅槃无相。并说业有轻重,有定不定,及善恶果等,乃至身戒心慧修与不修的人所受业报的轻重差别。又众生悉有佛性,但须修习无漏圣道才能得见;及菩萨以苦行等锻炼,得不退心。又大涅槃经如大海,有八不思议,及如来示现胎生不受化身的意义。最后师子吼菩萨说偈赞佛。
十二、《迦叶菩萨品》(卷三十三至三十八)
佛为迦叶演说三子、三田等譬喻,譬说如来先教菩萨、次教声闻、后教阐提,为菩萨说十二部经中微细义,为声闻说浅近义,为一阐提说可生诸善等世间义,并述善星比丘的因缘故事,说一阐提尚未断未来世善根,故得成菩提。又如来具知诸根力,为调伏诸众生故,对于有智的不作二说,于无智的人作不定说,更列举诸弟子众所怀的四十种疑执的见解,一一加以解说摧破,而诫生决定想。并继说断善根人出入地狱的还生善根,及如来为众生说法有四种答。佛性中道,非有非无,亦有亦无。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、或随他意说、或随自他意说等。又如来说法为众生故有七种语,次述恒河七众生的譬喻,说明众生悉有佛性,一阐提人必成菩提,四果、辟支必当成道;又众生佛性常如虚空,非三世摄,遍一切处;又说烦恼因果乃至梵行、无常等十想。最后迦叶说偈赞佛。
十三、《憍陈如品》(卷三十九至四十)
佛为憍陈如说五蕴无常乃至非寂静,五蕴灭可得解脱常住乃至涅槃寂静,知道这个道理名具足沙门婆罗门法。这时有诸外道听闻此说,与阿阇世王同来佛处问难,婆罗门阇提首那、梵志阿私吒、先尼、迦叶、富那、清静、犊子、纳衣、婆罗门弘广等次发问,佛一一为之说法解答,令得正果。其时阿难在娑罗林外为魔所挠,佛赞阿难为多闻藏,具八善法,能持十二部经,令文殊摄归阿难,并令与梵志须跋陀同来见佛,佛度须跋陀得阿罗汉果,大众皆得法益。
涅槃经的禅宗思想
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盘思想。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,译经事业蓬勃发展,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,经义研究的热潮也随之掀起,晋宋之际讲解般若蔚然成风。最能体现般若特色的佛经是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,它破除外相、破除非相,乃至于破除“佛法”,以臻于无住生心的境界。禅门在传灯接棒之时,以之作为无上法宝。惠能因听诵《金刚经》而出家求法,后来得五祖亲授《金刚经》要旨而豁然见性,成为禅宗六祖,可见般若思想对禅宗影响之巨。但是,般若类经典讲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对俗界的厌弃,却难免使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无所栖泊,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。因此在“色即是空”的后面,还必须下一转语,这就是“空即是色”。
涅盘之学正是侧重于妙有的理论。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,《涅盘经》出现在般若、法华、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,也就是说,大乘“空”的思想出现在前,大乘“有”的思想出现在后,从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。《涅盘经》是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,由于此“有”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,故称“妙有”。虽然般若明无我,涅盘示真我,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,涅盘说一切众生有佛性,二说似多相矛盾,然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:“《般若》、《涅盘》,经虽非一,理无二致。《般若》破斥执相,《涅盘》扫除八倒。《般若》之遮诠,即以表《涅盘》之真际。明乎《般若》实相义者,始可与言《涅盘》佛性义。” 正是般若“真空”与涅盘“妙有”的完美融合,才使佛法成为圆满的体系。
《涅盘经》全称《大般涅盘经》,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。《大般涅盘经》,40卷,北凉昙无谶译,大正藏第12册。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。 “大般涅盘”是本经特别彰显的名相,它含具法身、般若、解脱的佛之三德,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。从经文中看,大般涅盘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,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,绝对永恒无有变易,怜爱众生犹如父母,济度痴迷出离生死,不生不灭无穷无尽,是超出世俗的宁静、光明、永恒、慈慧、超越的解脱的境界。《涅盘经》经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由昙无谶译出,现编为40卷。由于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比较复杂,有的学者考证它曾经有过大约七次或八次的增编,以致于在内容上甚至是在涅盘的定义上都产生了矛盾;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它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个教派之手,而可能是曾经分别流传于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多种小本经的合本。
《涅盘经》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、一阐提皆得成佛、涅盘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,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、中道思想、涅盘境界,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。禅宗本心论、迷失论、开悟论、境界论深受涅盘妙有的影响,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。作为禅宗思想、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,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,创造出流漾着涅盘慧光的文学意象,构成了一幅幅彰显著涅盘诗思的意境。《涅盘经》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,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、灵动空明的篇章。
涅槃经原文/译文
涅槃经原文(全文) | 昙无谶 |
涅槃经译文(白话) | 常亲近 |
更多《涅槃经》文章 |
涅槃经讲解
名称 | 作者 | 名称 | 作者 |
试析《大般涅槃经》的核心思想 | 湛 如 法 师 | 大般涅槃经玄义 | 灌顶 |
大般涅槃经集解 | 宝亮法师 | 南传《大般涅槃经》述略 | 陈士强 |
大般涅槃经义记 | 慧远大师 | 大般涅槃经释义(初版) | 净慧法师 |
更多《涅槃经》讲解 |
注:本文转载自网络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